读了《富爸爸穷爸爸》顿悟,我钻入了“老鼠赛跑陷阱”...
导读
读了《富爸爸穷爸爸》顿悟,我钻入了“老鼠赛跑陷阱”这么久
《富爸爸穷爸爸》一书中,有一个名词叫“老鼠赛跑陷阱”。
老鼠为了吃到眼前的奶酪,不得不在转轮上奔跑。
它跑得越快,轮子也随之转得越快。
直到最后精疲力酵娆也够不着一口奶酪。
其实,想要吃到奶酪,需要的是向上跳跃,而不是向前奔跑。
可老鼠只顾着埋头跑,在错误的方向上用力,白费力气。
许多人就像这只老鼠一样,马不停蹄地往前淄娆却很少停下来思考,在循环式的忙碌中,被困于生活的囚笼。
说到底,你想要的生活,不是靠无效努力堆积出来的。
没有深度思考,所有勤奋都是白搭。
正如《富爸爸穷爸爸》作者所说:“未经思考的努力,才是我们贫穷的根源。”
1
自媒体人@张良计说过一个故事。
有一次他们公司要做一个重大项目的竞标方案,其中有个环节要展示他们对行业市场的理解。
领导让一位同事去查阅资料,了解一下竞争对手这些年都在做什么。
原本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提案过程中,只有2分钟时间和客户讲解。
因为客户更看重的,是他们对业务的理解,以及对未来整个品牌传播的规划。
没想到,一个星期后,同事发来一份足足50页的报告。
里面罗列了七八个竞争对手的资料,以及诸多行业研究文章。
而这些资料,大多是粗制滥造的新闻稿,文章来源不靠谱,里面的观点也经不起推敲。
领导当场就把这份耗时一个星期加班加点做出来的报告,打回去重做。
那位同事当时差点就哭了,他心里满是委屈:
为什么明明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,结果却不如人意?
我想,这样的疑问,或多或少也在我们心头浮现过。
为什么我们加班到深夜12点,升职的却是同事?
为什么我们报了很多门课程,每天埋头苦学却依旧收效甚微?
为什么我们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,可长期没有丝毫成长?
答案其实很简单,你没有“走心”。
我想起在豆瓣小组里看过的一段话:
机械式努力,只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,没有思想的勤奋,其实是最大的偷懒。
就像上面那位同事一样,被自己的表面努力麻痹了,肤浅地以为报告页数多就是勤奋。
事实上,他以为的勤勤恳恳,不过是效率低下而已。
洛克菲勒曾说:“盲目地努力工作,很可能在付出巨大艰辛之后仍一无所获。”
未经思考的努力,没有章法,没有逻辑,只会让你陷入疲累、低效的怪圈。
摆脱低质量勤奋,养成深度思考的习雇娆才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。
2
《富爸爸穷爸爸》一书中,还有这么一个故事。
有一个村庄,方圆一里内都没有水源,村民们只能喝偶尔降落的雨水。
为解决用水问题,村里挑选了青年艾德和比尔负责供水,并与两人都签订了合约。
合同完成后,艾德迫不及待地购买了两个大桶,从远处的湖泊挑水供村民们使用。
然而,即便他每天起早贪黑,还是杯水车薪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水问题。
另一个青年比尔,签约后人便没了踪影。
半年后他带回来一支工程队,敲敲打打地忙碌了一年时间,建立起了完备的供水系统。
这个方法,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,价格也比艾德便宜很多。
很快,全村人都用上了比尔的水。
艾德急了,叫上自己的两个儿子,更加辛苦地挑水,水的价格也比之前降得更多,但最终发现根本无法与比尔竞争。
比尔和艾德的不同境遇,让我想起流传在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故事。
福特的老板曾聘请过一个专家,来评定员工的业绩。
专家考察后说:“有个懒散的家伙整天待在办公室浪费你的钱,每次我经过,都看到他把脚支在桌子上闲待着。”
老板听后却笑了,“我知道这个家伙很懒,但他曾经出了一个主意,为我们公司节省了上百万美元。他想到那个主意的时候,脚也是那样支在桌子上的。”
为什么说这两个故事呢?
因为不管在生活还是职场上,人们往往只看结果,不看过程。
平庸的人总在强调自己的努力,然后碌碌无为;而高手做事,往往是思考后再行动,用结果说话。
就如投资人刘润所说:
努力只是“战术”,而养成全局思维,摊开地图,找准切入点,才是事半功倍的“战略”。
所以,天天加班并不能让我们成为牛人,起早贪黑也不一定能使我们变得更优秀。
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思考,无论他做事有多勤奋,都很难有创新和突破。
眼光敏锐、头脑先行的人,才有可能得到命运的垂青。
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,从来不是努力的程度,而在思考的深度,以及勤奋的质量。
3
《别让无效努力毁掉你》一书的作者克里斯·贝利,被TED称为“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效的人”,他提出高效能生活有三个要素:
时间、能量、注意力。
任何一种高效的生活,都与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要素有关。
如果我们对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规划,整日匆匆忙忙却没有任何重点,会因为精力分散导致效率低下,从而陷入“越忙越穷——越穷越忙”的怪圈。
在小红书上看过一个博主的生活记录。
她每天都把自己的生活排得满满当当:跑步、看书,陪孩子,在工作之余还在备考财会zheng shu。
但长时间下来,她却并未得到预期的结果。
在她后来的讲述中,我找到了她低效的原因。
她跑步的时候想着看书,看书的时候想着给孩子做什么早餐,手忙脚乱的清晨过去了,她到了公司,上班时又忙着点开手机的各种讯息……
一天下来,她的精力被严重透支,再也没有心情给孩子读绘本,更别提看考试相关的书籍了。
作家老舍曾说:
所谓瞎忙,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常,其实它使人麻木,因为忙得没有意义。
北大才女刘媛媛读高中时,意识到读书并非应对那些枯燥的题目,而是一次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。
于是立下志向,一定要考北大。
她跟所有苦读的学生一样勤奋,但更讲究方法。
她找来几十本书研究学习方法,听各种高考状元讲座。
基于这些,她总结出一种快速记忆法,之后又将提高应试能力、合理规划时间等技巧各个击破。
凭借这个策略,她见缝擦针地学习,三个月后,考到年级第一,最终如愿进入北大。
我想起哈佛大学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,针对的是一群智力、学历、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。
研究发现,那些一开始就制定长期目标的人,在25年后,基本都成了成功人士;
有短期目标的人,也顺利跻身社会中层;
而那些没有目标的人,几乎都处于社会最底层,经常失业,靠社会救济度日。
《大学》有言:谋定而后动,知止而有得。
当一个人的目标越明确,通往目标的路径就会越清晰。
作家奇点不奇说:
很多人每天日复一日地重复忙碌,却幻想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未来,这就是荒谬。
真正让你变厉害的,是你能建立思考的框架,掌握事物的底层逻辑。
学会目标管理,把力气花在刀刃上,才能将你的努力,发挥出最大的效率。